网上有关“宋代青白瓷窑口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代青白瓷窑口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
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 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 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 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 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 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
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
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 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 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 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 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 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 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 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 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 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 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 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 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 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 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 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 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 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 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 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 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 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 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 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 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 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 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 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 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 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 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 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 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 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 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 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 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
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
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若有不足,也欢迎补充。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令人感叹无比,这里曾经带给人们荣耀和辉煌,至今依旧保留了大量的古镇和建筑遗迹,中国四大古镇就是我们文化的结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一、景德镇景德镇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从五代已经开始烧制瓷器,至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四百多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一个个地兴起,名噪一时,风行一世,但大多时间不长,又一个个地被衰落、淘汰。
入明以后,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系的瓷器,已无法与景德镇的青花、彩瓷和颜色釉瓷相匹敌,它们或停止生产,或走向衰落。
而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到独占鳌头的局面,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昌江傍镇而过。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浮粱县境内的麻仓山以及附近星子、乐平、婺源、余江和波阳等县尽是山陵地带,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瓷石、釉果和耐火土一类矿物。
这些制瓷原料不但杂质含量少,工艺性能好,适宜于制造高级瓷器,而且蕴藏量极为丰富。景德镇及其四乡山木火焰长,烧瓷最为合适,为烧窑提供丰富的燃料。
很多瓷窑设于昌江及其交流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设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时,昌江水运畅通,大批瓷器可顺流而下至鄱阳湖,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扬州等地,运销国内外市场。
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单一品种,青白瓷以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说它是青瓷又青中显白,说它是白瓷又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白瓷二者之间的青白瓷具有景德镇独特的地区特色。
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之为“影青”,宋文献仅见青白瓷一名,无影青之称,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发现烧青白瓷的宋代瓷窑遗址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多处,上述窑址遗留碎片极多,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15个省和自治区出土了景德镇的青白瓷,上世纪青白瓷流通范围如此之广,把出土众多的青白瓷与瓷窑遗址的丰富遗物堆积两者互为印证,反映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与兴盛状况。
景德镇五代时烧青瓷和白瓷,青白瓷在五代窑址里尚未发现。按照我国瓷窑发展的一般情况,后期都继承前期传统品种而有所改进或发展。但景德镇却例外,五代流行的青瓷和白瓷,宋代不见了,代之以青白瓷,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从一般规律去探索,应有其他的原因。汉唐以来陶瓷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但也有模仿同时期其他品种的事例,如汉代北方彩绘陶是模仿同时期江南地区彩绘漆器,唐代三彩与绞胎是仿同时期丝绸印染及犀毗漆器特征而烧制的,宋代酱釉瓷是模仿同时期酱色漆器烧制的,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玉器历来属于稀有物而为统治阶层垄断专用,青白瓷是在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应是景德镇陶瓷匠师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了色质如玉的青白瓷,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南宋词家李清照《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词句,这里的玉枕就指的是色质如青白玉的青白瓷枕;元代青白瓷碗有印“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字铭,表明了青白瓷是仿玉器而作的,寓意很明显。
景德镇宋代烧制青白瓷以日用器皿为主,饮食用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托子,盥洗卫生用具有钵、洗和各式香熏,照明用具有灯盏,有供放药材、香料或妇女化妆用品的盒子。有一种子母盒,是于大盒之内粘附3个小盒,分别放粉、黛、朱,供妇女化妆时使用。此外,有为善男信女烧制的观音塑像,有专为陪葬用的塔式盖瓶,寝具有各式枕,如双狮、立象、卧婴和银锭式,其中以银锭式较多。下图为清雍正景德镇窑墨彩大缸杯。
江南地区宋墓出土物以青白瓷较为常见,少数墓葬有确切纪年墓志,把纪年墓出土青白瓷加以排比,大致可看出器物演变及流行使用时间。注子注碗是一组酒器,五代时已很盛行。北宋墓出土注子注碗较多,仍带有仿金属器的特征,器身呈瓜棱形比较普遍;早期墓所出注子多数均有盖,盖顶均有一狮形钮,注子注碗最晚出于徽宗政和时期墓。钵盛行于唐,钵身较高,五代时钵演变为浅式,但仍保留唐代敛口平底,口底大小相若的遗风,宋代青白瓷钵由敛口变为敞口、折肩,肩以下渐渐收敛,口大而底小,器型有较大的变化,流行时间与注子注碗相同。盖瓶最早出于北宋后期,南宋盛行,瓶体瘦长,上下约略相等;上半部颈细长,颈上堆塑龙、虎、龟、蛇、风、鹤、鸡、犬等纹,上有塔形盖,盖顶为一鸟纹钮,有的为立鹤,下半部瓶身多有附加装饰,肩部一周堆贴人物,有的为武士,有的为十二辰。盖瓶沿袭到元末,上半颈部只占器高的三分之一,瓶身则变长,与南宋相比,有较大变化。宋代盒子产量很大,南宋时期更出现了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景德镇烧制的盒子形体较小而扁,有圆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盖面多饰以阳纹印花,盒子底部无釉,有带作坊标记的,如“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等,字铭均为阳文直书,国内国外出土的此类带作坊标记的有“吴”、“许”、“段”、“蔡”、“陈”、“潘”、“余”、“汪”、“蓝”、“朱”、“徐”、“程”、“张”等13家作坊产品,仅生产盒子一类产品就有如此众多的作坊,整个制瓷规模就可想而知了。蒋祈《陶记》所说的“昔窑三百余座”的记载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宋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釉润如玉等特点外,还辅之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更增强了青白瓷艺术感染力。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无纹,规整的器型和润洁如玉的釉质,博得人们的赞赏。中期以后,刻花、篦点及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神宗元丰纪年墓出土有刻花小盘数件,盘口均无釉,表明是采用的覆烧方法。南宋以后印花装饰又大为盛行,传世与墓葬出土物之中有此类印花盘碗不少,盘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与河北曲阳定窑颇多近似之处,明显受到了定窑影响。
景德镇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诸如优质高岭土,山区多马尾松柴,便利的水上交通,特别是技术高超的制瓷工匠,这些有利条件是江南地区任何瓷窑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色质如玉的青白瓷对江南地区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不少模仿景德镇青白瓷的瓷窑,已发现的有江西的南丰、吉州、宁都、赣州、金溪和贵溪窑;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闽清、仙游、连江、浦城、崇安、光泽、建宁窑;广东的潮州、广州及惠州窑;广西的藤县、容县、桂平及北流窑;湖北的鄂城及武汉窑;湖南的益阳、衡阳窑;浙江的江山、泰顺窑,共8个省34个县,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区两大瓷窑系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烧供皇室和朝廷对内赐赏和对外交换用瓷器。御窑厂派有督陶官,集中景德镇最优秀的瓷匠,独占优质瓷土和青料,以雄厚的资金,按照宫廷的需要,不计工本,不惜人力,烧制最精美的产品。这样便把中国制瓷工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的民窑瓷器生产发展也很快,虽然不及官办御窑厂的产品精美,但产量巨大,“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其中不乏高级产品,凡属宫廷需要的“钦限”瓷都由民窑生产。特别是到了明代后期,随着制瓷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民营瓷窑激增,嘉靖十九年(1540年)时,“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万历年间(1573~1620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官窑有不如民窑之势,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终于形成“官搭民烧”的新制度。此外,民窑图案纹饰自然豪放,尤其是描摹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景德镇民窑瓷器是值得重视的。
在明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有很大提高,制瓷分工很细,《天工开物》列举了制瓷生产过程有春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锈、装匣、满窑、烘烧等各道工序,从原料开采到烧成,“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就是说,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制成一件瓷器。大多数工序基本上都有人专司其职,分工的精细,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景德镇的瓷匠还总结了我国南、北窑炉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即景德镇窑。窑炉的革新,使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这样,景德镇的瓷业也就愈来愈兴旺了。
屹立在昌江之畔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数百个烟囱昼夜红焰蔽空,烟火相望,“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盛况空前,成为驰名世界的瓷都。
二、朱仙镇朱仙镇启封故园位于开封市祥符区,地处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之上,距离郑州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自古盛世繁华盖世锦绣,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朱仙镇古城村处屯兵筑城,城曰“启封”,意图“启拓封疆”。汉景帝时期,为避皇帝之讳改“启封”为“开封”,八朝古都开封由此拉开了帷幕。战国时期,这里是侠士朱亥的家乡,为纪念他随信陵君窃符救赵立下的功勋,其家乡遂改称“朱仙镇”。
朱仙镇因傍贾鲁河,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明朝时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曾位居华北水陆交通首位,商业繁盛,经济发达,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厚重的文化,朱仙镇人文景观众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这里有“中国三大岳庙”之一的朱仙镇岳飞庙,有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建筑风格堪称“东亚第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这里还是“豫剧之母”祥符调的发源地。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别家古镇日渐繁华,唯有朱仙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默然沉寂在历史长河之中。
朱仙镇历史不该被沉寂,千年古镇理应再复兴。新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郑汴一体化成果显著。凭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地缘优势,朱仙镇启封故园将发展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开封市构建文化旅游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012年5月9日,由河南开心一方集团投资建设的朱仙镇启封故园景区举行奠基典礼,项目集古镇风情文化、高端养老、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是河南省重点项目、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封市重点项目。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5300亩,总投资120亿元,共分为八个功能区:古镇风情区、环湖风景游览区、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家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
朱仙镇启封故园以“生态筑城,文化延梦,外在古典,内在时尚”为规划开发理念,营造一个以水上观光、娱乐、购物、休闲、度假活动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一个特色旅游综合体。
朱仙镇启封故园深入发掘朱仙古镇的历史发展脉络,生动再现朱仙镇当年商业繁盛、文化灿烂、漕运舟楫相继、沿河灯火万家的盛世风貌。它以发展现代旅游业为主体,以带动周边区域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加快朱仙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步伐;项目根据景区现状,依托原生态自然环境,以当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为资源,以都市人群为目标,开发出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专项旅游项目。
朱仙镇启封故园深挖朱仙镇历史文化内涵,在倡导文化游、历史游、休闲游、体验游等多种常规旅游形式的同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设计规划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多业态综合型旅游开发模式,为游客提供原生态、人性化服务。
朱仙镇启封故园目前已建成开放的古镇风情区占地870亩,它包含朱仙古镇、漕运粮仓区、聚仙湖、状元街、魁星街、下八行街等区域,汇聚大江南北风格的古建筑、临水民宿和特色商铺将为游客开启一段浪漫温馨的中原水乡之旅。
朱仙镇启封故园以复古的明清建筑作为主要建筑类型,将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皆收其中,展现给游客一片“镇湖相连、景湖相依、镇在水中、水在镇中、镇湖一体”的独特中原水乡风貌,再现朱仙镇当年商船昼夜穿梭、夜间两岸灯火通明、沿河景色蔚为壮观的盛世景象。
三、佛山镇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类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4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名都”称号。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近年来,佛山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目标,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和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文艺活动。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发展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佛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落户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佛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4、汉口镇在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有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这便是湖北省会、华中第一大都市——武汉;然而武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很长时间里这里其实有三个城镇隔江鼎立,分别是:武昌,汉口和汉阳。
明清时期,这三处甚至不在一个地级行政区里面,以清朝为例,清朝时期的武昌县属于武昌府,并为武昌府的附郭县;汉阳县则属于汉阳府,是汉阳府的附郭县,汉口当时也是归汉阳府所属汉阳县管辖。
一直到近代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之后,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作为“京兆区”,统称武汉市,并正式从广州迁都武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
那么,武汉的核心在哪里呢?这还真不好说,现在“武汉三镇”的范围即是今日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武汉市的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在武昌(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武汉近代工业发祥地中国在汉阳(今汉阳区);而武汉市的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则是在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_口区)。
但是,现在武汉市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是汉口无疑。
关于“宋代青白瓷窑口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念珊]投稿,不代表恒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cdhzwy.cn/yule/202510-102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恒泽号的签约作者“念珊”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宋代青白瓷窑口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代青白瓷窑口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青白瓷是宋代景...
文章不错《宋代青白瓷窑口大全》内容很有帮助